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了解更多 +
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资源集成、开放共享”为原则,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文献、创新创业信息、创新服务、科创服务机构、科技申报服务系统、外链资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网上智能化综合性服务平台。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极大促进我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保障能力、科技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了有效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了解更多 +
添加项目
项目申报
培训报名
科技特派员报名
研究领域
科研产出
成果展示
学会动态
  • 甘谷:以“智”解“忧”释放数字交管服务效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谷县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爆发式增长,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达8万余辆,驾驶人保有量达9万余人。 甘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智慧交管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数字车管所”大数据实战应用模型,设置“辖区概况”“本周过期驾驶证”“逾期未换证驾驶员”“本月7-9座面包车过期车辆”“本月两危一客过期车辆”“重型车辆过期”“逾期未检车辆派出所分布”等6大功能板块,车驾管信息实时更新、一屏展示、预警提醒、动态管控。同时探索落地“1+3+21+N”警务工作模式,即车管所牵头,“数字车管所”精准施策、“车
  • 兰州: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普进校园活动09-30
全国学院
工作动态

种养相结合 低产变高产—— 甘肃省农科院国家研发项目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 2024-09-03 点击数量:0

立秋过后,走进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千亩马铃薯示范田,一片生机勃勃,马铃薯长势喜人,正处于薯块膨大期,即将迎来丰收。

  千余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是甘肃省农科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种养结合地力产品研发与技术示范田,通过优化生猪养殖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工艺,开发经济高效的有机肥,以马铃薯“深松深度40厘米、旋耕深度20厘米”的旱作马铃薯深旋松耕作技术,形成“深旋松耕+全膜覆盖垄沟集雨+配方肥+生物有机肥+集水补灌增密+新品种+一体化种植”等模式,可使作物产量提升20%,化肥利用率、降水利用率提升10%以上,为提升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提供科技支撑。

  “这是依托当地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通过改进粪污资源化处理设施,引进筛选微生物发酵菌剂,优化关键营养元素添加数量比例,开发的具有土壤增碳培肥、增蓄减蒸和作物促生,适宜新型机械施用的有机肥新产品。”省农科院方彦杰副研究员介绍,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机质、耕层结构、蓄水保肥性能等有调控机制,可有效提升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种养结合地力与产能的潜力。

  在位于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的该项目示范应用有机肥厂,有畜禽粪便发酵、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及延伸加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厂房。厂房内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以有机肥料为载体,根据不同作物的营养需要、土壤养分含量及供肥特点,优选速效氮、磷、钾无机原料、微量元素、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生物菌,有针对性和地域性地延伸加工作物专用有机肥料。

  “我们与当地多家养殖场组建紧密型的循环产业联合体形成了10万头种猪繁育、5万头生猪育肥,粪尿消纳综合利用、肥料加工回归农业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有机肥厂负责人李军介绍。

  陇中丘陵区存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有机肥产品功能单一、土壤障碍因素多等问题,该项目以种养结合为手段,以适宜旱地农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作物筛选、土壤养分监控和作物养分需求,通过有机肥料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比例,确定维持和提升旱地农田地力的有机肥用量,使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快速消减。

  “该项目所有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得到了验证,此次马铃薯千亩示范基地的设置也将集成所有技术进行了集中检验,成效明显。”省农业科学院樊廷录研究员表示,该项目通过关键技术集成、典型应用示范及农户培训,显著提升旱作农田种养结合科技水平,培养了一批支撑中低产田改良的科研推广队伍,通过推广应用的有机肥新产品、生态种植关键技术,实现了旱作农田降水、养殖粪污废弃物高效利用,提升了土壤有机质,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