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了解更多 +
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资源集成、开放共享”为原则,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文献、创新创业信息、创新服务、科创服务机构、科技申报服务系统、外链资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网上智能化综合性服务平台。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极大促进我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保障能力、科技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了有效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了解更多 +
添加项目
项目申报
培训报名
科技特派员报名
研究领域
科研产出
成果展示
学会动态
  • 甘谷:以“智”解“忧”释放数字交管服务效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谷县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爆发式增长,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达8万余辆,驾驶人保有量达9万余人。 甘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智慧交管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数字车管所”大数据实战应用模型,设置“辖区概况”“本周过期驾驶证”“逾期未换证驾驶员”“本月7-9座面包车过期车辆”“本月两危一客过期车辆”“重型车辆过期”“逾期未检车辆派出所分布”等6大功能板块,车驾管信息实时更新、一屏展示、预警提醒、动态管控。同时探索落地“1+3+21+N”警务工作模式,即车管所牵头,“数字车管所”精准施策、“车
  • 兰州: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普进校园活动09-30
全国学院
工作动态

白银:培优育强兴产业 创新驱动促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1-20 点击数量:0

2023年,白银市全面落实省委强科技行动、产业赋能行动和强工业行动要求,组织实施“项目攻坚”行动,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壮大优势产业中聚集发展动能

白银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去年一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4项,白银集团白银炉技术创新项目点火运行,靖煤集团清洁高效气化气项目建成试车。深入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中瑞铝业5.2万吨危固废处置、硕特环保54万吨工业固废资源化等项目落地白银,白银集团20万吨高导新材料、时代瑞象10万吨磷酸(锰)铁锂、银高储能8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提质集中攻坚,白银有色智慧物流园区投入运营,白银高新区化工园区获批省级“一级化工园区”。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5G组网建设,全市新建5G基站1076个。扎实开展“消费提振年”活动,组织开展“乐购白银·助商惠民”等促进消费活动,带动消费7亿元以上。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首信秘鲁尾矿综合开发二期项目投产运营。

在强化科技引领中激活发展动力

白银市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强化技术攻关、培育创新主体,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白银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6次被评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甘肃省电缆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平川区被认定为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型县(市、区)。

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6家,全市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1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达到62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研究制定支持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若干措施,郝氏炭纤维、大象能源2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奖,白银市被推荐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靖远县入选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名单。

在扩大有效投资中培育发展优势

白银市以项目建设撬动经济发展回升提速、整体好转,截至2023年12月底,15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8.69亿元、投资完成率103.92%,155个市列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8.56%,完成投资336.25亿元、投资完成率101.84%。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先后赴省外开展招商活动247批次,引进了10万吨磷酸锰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新签约项目103个,签约资金349.51亿元。

白银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帮助企业解决合理诉求。创新开展的“分散式卡位评标”“远程异地开评标”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深化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去年,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72万户,累计达到15.31万余户。(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