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了解更多 +
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资源集成、开放共享”为原则,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文献、创新创业信息、创新服务、科创服务机构、科技申报服务系统、外链资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网上智能化综合性服务平台。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极大促进我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保障能力、科技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了有效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了解更多 +
添加项目
项目申报
培训报名
科技特派员报名
研究领域
科研产出
成果展示
学会动态
  • 甘谷:以“智”解“忧”释放数字交管服务效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谷县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爆发式增长,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达8万余辆,驾驶人保有量达9万余人。 甘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智慧交管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数字车管所”大数据实战应用模型,设置“辖区概况”“本周过期驾驶证”“逾期未换证驾驶员”“本月7-9座面包车过期车辆”“本月两危一客过期车辆”“重型车辆过期”“逾期未检车辆派出所分布”等6大功能板块,车驾管信息实时更新、一屏展示、预警提醒、动态管控。同时探索落地“1+3+21+N”警务工作模式,即车管所牵头,“数字车管所”精准施策、“车
  • 兰州: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普进校园活动09-30
全国学院
工作动态

内蒙古创新分区分类草原修复技术模式23项 修复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达447万亩

发布时间: 2023-12-14 点击数量:0

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内蒙古自治区在内蒙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产业化示范、“三化”草地改良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荒漠草原退化植被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内蒙古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开发研究等自治区科技重大项目和课题的支持下,针对草原生态退化严重、乡土草种匮乏、修复技术单一、可推广模式少、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及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域广、退化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恢复路径和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以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创新及修复模式示范推广为研究目标,联合区内外7家单位,经过近7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一是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沙化草地快速固定、盐渍化草地土壤改良、补播植物近自然配比等草原生态修复核心技术,构建了基于生态大数据下的分区分类修复技术模式23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立地条件“天然草原”中各植物种在群落结构中的功能及组合方式,优先进行优势植物配置,搭配有机肥、菌肥、微量元素等,研发了模拟天然植被配比的种子“生态包”;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典型区域进行了分区分类的草原修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应用互联网、物联网、“3S”等信息化技术,集成“水土气生”基础数据、“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实现生态数据与修复技术等互联共享;形成《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行业标准、《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等多项标准及专利。

  二是在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扩繁及配套技术研发等乡土草种“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研发方面,全区依托自治区科技重大项目和课题共评价乡土草种223个,创制新种质、新品种17个。开发了野生植物收集“小蜜蜂”APP,广泛收集保存了覆盖12个主要草地类型的乡土植物种质、标本和土壤样品;针对不同修复区域气候特点与用种需求,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阿拉善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建立乡土植物资源评价圃,筛选出可驯化利用的优异材料;建设了“内蒙古北方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创制了适合草原生态修复用的花苜蓿(扁蓿豆)、野大麦等新种质;培育审定了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蒙农1号花苜蓿、翠锦3号沙地柏等抗性强、适应性广、易建植的生态修复优选新品种。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在海拉尔、乌拉盖、土默特左旗、乌拉特中旗等地建立草种良繁基地6.2万亩,实现产业化生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育繁推”产业化体系。项目创新的分区分类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已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人工种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中规模化应用,目前,全区12盟市修复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达447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近千万亩,培训农牧民千余人次。项目区植被盖度增加50%以上,直接新增产值1.57亿元,带动当地草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