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了解更多 +
平台概况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我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科技局的领导下,搭建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资源集成、开放共享”为原则,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文献、创新创业信息、创新服务、科创服务机构、科技申报服务系统、外链资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网上智能化综合性服务平台。甘谷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极大促进我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保障能力、科技资源集成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了有效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了解更多 +
添加项目
项目申报
培训报名
科技特派员报名
研究领域
科研产出
成果展示
学会动态
  • 甘谷:以“智”解“忧”释放数字交管服务效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谷县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爆发式增长,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达8万余辆,驾驶人保有量达9万余人。 甘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智慧交管建设为目标,持续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建立“数字车管所”大数据实战应用模型,设置“辖区概况”“本周过期驾驶证”“逾期未换证驾驶员”“本月7-9座面包车过期车辆”“本月两危一客过期车辆”“重型车辆过期”“逾期未检车辆派出所分布”等6大功能板块,车驾管信息实时更新、一屏展示、预警提醒、动态管控。同时探索落地“1+3+21+N”警务工作模式,即车管所牵头,“数字车管所”精准施策、“车
  • 兰州: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科普进校园活动09-30
全国学院
工作动态

《科学》刊文: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发布时间: 2023-12-09 点击数量:0

12月8日,《科学》刊文称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为培育高产且富铁的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

“利用该基因使玉米籽粒中的铁含量显著提高到每公斤70.5毫克,比现有生产所用玉米籽粒平均含铁量超出2倍。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培育出籽粒富铁的玉米新品系。”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铁进入籽粒路径不清 限制培育富铁玉米新品种

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缺铁引起的贫血病困扰,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一半为缺铁性贫血。虽然依靠服用补铁剂等手段可以改善铁营养状况,但是成本较高。如果能将日常食用作物铁含量提高,有助于从根本上低成本地改善大范围人群的铁营养状况,这对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

“然而,玉米籽粒铁含量一般与产量呈负相关,这极大限制了培育既高产又富铁的玉米新品种。2004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设立‘生物强化挑战项目’,目前在水稻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玉米籽粒结构不同,铁等营养物质进入需要通过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传递,其生物学路径一直是植物营养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李文学说。

锁定关键基因 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273份玉米自交系基因型数据结合6份极端材料转录组数据,锁定一个参与调控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候选基因ZmNAC78。该基因在玉米授粉后16-24天的胚乳中高表达,这也是营养物质在玉米籽粒中快速积累的时期。

“该基因过表达玉米籽粒铁含量达到每公斤70.5毫克,显著高于‘生物强化挑战项目’为玉米设定的玉米籽粒铁含量每公斤60毫克的目标。”李文学说。

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析了铁元素如何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路径。实验显示,该基因在玉米营养物质进入子代的唯一界面——玉米籽粒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优势表达,能够直接激活3个金属离子转运蛋白。

实验证明,3个铁离子转运蛋白均在胚乳发育早期高表达,且这3个铁转运蛋白也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表达,与该基因表达时间、空间位置一致。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实验显示,这些金属转运蛋白在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路径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中的转运通路。”李文学指出。

开发富铁玉米新品种 培育分子标记并率先应用

为探索该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人员将玉米分为籽粒铁含量高的单倍型1与籽粒铁含量低的单倍型2,利用该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多态性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为避免土壤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研究人员将选育的3个单倍型1组配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南玉米区分别试验,发现其籽粒铁含量均高于单倍型2组配,平均高出25.82%-33.91%,并且所选育的组配材料也显著高于国内杂交玉米品种每公斤18.5毫克的籽粒平均铁含量。

“尤其是组配1的籽粒铁含量与产量均高于我国区试对照品种郑单958,表明该基因作为玉米铁营养关键基因,对产量没有影响。”李文学表示,这意味着,该研究为未来培育高产且富铁的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开发了富铁玉米新品种培育的分子标记并率先应用,选育出富铁的玉米新组合,为解决铁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博士后闫鹏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文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在揭开铁进入玉米籽粒的生物学路径的同时,也为解析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小麦等具